蒋经国为何不敢动吴石家人?陈诚的暗中保护,才是关键所在!
1950年6月,台北马场町的枪声,宣告了国民党中将吴石生命的终结。
1950年6月,台北马场町的枪声,宣告了国民党中将吴石生命的终结。
抄家的士兵撤走后,家门被贴上封条,财物洗劫一空,妻子王碧奎身陷囹圄,16岁的女儿吴学成与7岁的幼子吴健成瞬间沦为无家可归的孤儿,被房东驱赶着流落街头。
1950 年 6 月 10 日清晨,台湾马场町看守所的铁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出沉重的吱呀声。被关押了 56 天的吴石将军整理好囚衣上的褶皱,走向那部即将记录历史的电话机。距离行刑仅剩两小时,这位曾官拜国民党“国防部参谋次长”的陆军中将,平静地拨通了人生最后两个电
说起吴石和陈诚这俩人,俩人都是保定军校出来的,吴石是三期生,1916年毕业,陈诚是八期生,1922年毕业。俩人差了几年,但军校那会儿吴石的战术笔记在学校里传得挺广,陈诚没少看那些手稿,还在上面做标记。毕业后,各奔前程,吴石进了军旅,陈诚也一步步往上爬。到了19
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的枪声划破凌晨四点的黑暗。国民党参谋次长吴石、中共交通员朱枫、副官聂曦,三人被绑在木桩上,背后插着“匪谍”木牌。子弹穿过胸膛前,吴石突然高喊:“中国人不打中国人!”这句话没人记录进官方档案,却留在当天执勤宪兵的日记里,成为后来唯
1950年6月的台北街头,16岁的吴学成拽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,被房东从后门推出来时,怀里还揣着那个沉甸甸的布包——十两黄金,是父亲出事前一晚塞给母亲的,现在母亲也被带走了,黄金块硌得肋骨生疼。
1950年吴石将军牺牲,王碧奎被捕,结果16岁女儿吴学成却异常平静!
白天,他们捡别人丢弃的剩饭充饥,喝路边的自来水解渴;夜晚,随便找一个街角的屋檐下蜷缩过夜,用两张破报纸盖在身上取暖。
1950年那个血腥的夏日,吴石将军生命终结之际,没人料到真正的秘密才刚刚开启,在台北那些阴霾笼罩的政治走廊内,一名看似平常的副官成了两岸情报机构皆关注的焦点。
最近《沉默的荣耀》热播,吴石将军在剧中的潜伏与牺牲让无数人揪心落泪。但很多人不知道,这位英雄倒下后,他的家人却在现实世界中上演了一场更为残酷的生存挣扎——16岁女儿带着7岁弟弟流落台北街头,妻子从将军夫人沦为缝补工,而这一切竟是因为一句“家属无涉”的暗中庇护…
1965 年台北的病房里,弥留之际的陈诚枯瘦手指仍紧紧攥着副官的袖口,浑浊的眼睛半睁着,断断续续重复着同一句话:"那孩子…… 接着管…… 用 ' 陈明德 ' 的名字……" 这个在台湾地区军政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,在生命尽头牵挂的不是权力交接,而是一个他守护了十
1965年台北的病房里,陈诚已经气若游丝。他枯瘦的手死死攥着副官的袖口,浑浊的眼睛半睁着,嘴里反复念叨。声音很轻,却字字清晰:“那孩子……吴健成……接着管……用陈明德的名字……”
1965年台北市的病房里,刚陷入弥留状态的陈诚,手指仍紧紧攥着亲信的袖口,浑浊的眼睛半睁着,断断续续重复着同一句话:“那孩子……接着管……用‘陈明德’的名字……” 身旁的副官早已熟记这句话——过去三天,这位在台湾地区军政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,几乎每清醒一次就念
16岁的吴学成蜷在墙角,看着母亲被两个当兵的拖走,银发散了一地。她没哭,也没喊,浑身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。从那天起,她就落下了失眠的毛病。
1950年6月,吴石在台湾英勇就义,在他被捕之后,他的妻子王碧奎也受到牵连,被关到了狱中。王碧奎与吴石是同乡,二人在1923年结婚,婚后夫妻之间的感情一直都很好,他们先后有了多个子女。
在吴石案刚爆发的1950年3月,他就在一份减刑判决书上,用钢笔写下批注,字迹压得极轻,像是怕惊动什么人。
1950年6月10日,吴石将军倒在台北马场町刑场,“通共”罪名像块烧红的铁,烫得所有人都躲着吴家走。可就在这段最黑暗的日子里,两位与他有旧的人,悄悄把吴家的苦难扛了些在自己肩上——一个是国民党在台核心人物陈诚,一个是大陆老同盟会员何遂,立场不同,却用同样的“沉
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的雨下个不停,吴石将军被推下刑车,身上戴着沉重的镣铐。
1950年的台北马场町,枪声带走了吴石将军的生命,也击碎了一个家庭的完整。当“共谍案”的阴云笼罩台湾,几乎所有知情者都对吴石家族避之不及,却有一个身影在暗处默默托起吴石遗孀与子女的摇摇欲坠的人生——他竟是国民党二号人物陈诚。这段跨越阵营界限的守护,成为白色恐怖
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,随着几声枪响,时任国民党“国防部参谋次长”的吴石中将倒在血泊中。